知識庫
回首頁  >  HOME 〉 知識庫 〉 2011年數字音樂行業的五個預測
2011年數字音樂行業的五個預測

騰訊科技訊 (Kathy)北京時間12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知名科技博客Mashable!發表署名為布倫娜·埃利希(Brenna Ehrlich)的文章,對2011年音樂產業的趨勢進行了預測,以下為全文摘要。

2010年,音樂行業繼續遭受身份危機的痛苦折磨:各大唱片公司萎靡不振,音樂盜版和非法共享猖獗。 如何以不賠錢的、合理的方式將音樂傳播給粉絲? 這個問題依然深深困擾著音樂行業。

然而,儘管音樂行業難以用一種有利可圖的模式適應數字化時代,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變化:網絡音樂視頻作品數量不斷增多,出現了更富於創造性和多樣性的專輯發行方法(通過Facebook甚至是移動應用程序),而主流的知名出版物和機構也更多地接納了社會化媒體。

我們都希望能夠出現某種真正有效的解毒良方,令整個音樂行業恢復健康活力。 雖然這種良方不太可能很快出現,但我們會在2011年看到更多的試驗和摸索,而創造力的慢慢醞釀最終最終將導致音樂行業的重生。

以下就是我對2011年音樂行業的5個預測:

1 訂閱服務將大受歡迎,但卻無利可圖

Spotify在2009年虧損2670萬美元,這似乎是一個跡象,說明訂閱服務真正變得有利可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實際上,甚至連Last.fm都沒有實現盈利,雖然它正在接近這個目標。

去年年底和今年,訂閱服務加大了馬力:10月MOG 推出“不限量”(all-you-can-eat)服務,然後推出了Android和iPhone的應用程序,最近又在Chrome網絡商店推出一個應用程序。 Slacker Radio也宣布,將會推出“立即響應式”(on-demand)產品。

流媒體音樂服務出現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在過去一年中,改變的實際上是你可以使用的設備的數量。 iPad到Roku、Xbox Kinect,以及即將到來的Chrome操作系統設備。 能夠在各種設備上聽到立即響應式音樂,這對消費者當然很有吸引力——但這些服務將如何盈利還有待觀察。

2 更多的音樂人將變得社交化

在明年,即便是那些不知道如何使用Twitter,以為Foursquare是一種旋轉木馬的音樂人也會意識到,在涉及社會化媒體的事情上,音樂人再也不能實行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政策了。

《公告牌》雜誌(Billboard)最近利用Next Big Sound收集了“Social 50″ Chart的統計信息,既然這樣一家創辦於1894年的,歷史悠久的出版物都把注意力投向了涉及音樂人人氣的社會化指標,那麼“年過30”也不應該是你避免在社會化媒體上露面的藉口了。

MTV對社會化空間的興趣也在高漲。 它不僅招募了Twitter 主持人,而且還推出了新的音樂發現工具——這讓你在數字空間中擁有了大量耳目。

因此我認為,在未來一年中,將會有更多的音樂跟隨Kanye West 、Ben Folds 和Pomplamoose等人的腳步,學習如何利用社會化工具。

3 音樂視頻將在網絡上繼續復興

2009年年底推出的Vevo,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就在音樂視頻方面成為了MTV.com等網站的強勁對手。 另一方面, MTV也增大了在線視頻推出的力度。

我並不是說Vevo單槍匹馬引發了音樂視頻的複興,但它確實起到了推動作用。 Vevo與OK Go、Arcade Fire 和Kanye West等音樂人合作,製作出了真正的電影式的作品,有時還添加了互動元素,這有助於在線音樂視頻服務在2011年繼續蓬勃發展。

4 蘋果公司社交音樂服務Ping永遠不會變得熱門

蘋果公司的音樂社交網絡Ping今年風光推出,我們本以為它可以取代MySpace,成為一個發現音樂的新地方,結果它卻辜負了我們的期望。 為什麼呢? 剛發布的時候,Ping只有少量音樂人,發布兩個後,它也只有2000音樂人。

在隨後的幾個月裡,Ping努力變得更加社會化,它整合了Twitter,添加了社會化播放清單,但Ping似乎把重心更多地方在商業化而不是社會化上。 例如:你可以創建和共享播放列表,但你不能用自己的歌曲來建立播放列表,也就是說,你必須在iTune的歌曲預覽上建立。 所以,共享播放列表就相當於是用戶在給iTunes打免費廣告了。

另一方面,MySpace是存在一些財務問題(以及一些身份危機),但它顯然更加社會化而不是那麼商業化(這可能就是它陷入財務困境的原因)。 舉個例子:它剛剛給音樂人們增加了一個粉絲管理工具。 Ping今年可能不會消亡(蘋果是非常頑強的鬥獸) ,但它也沒有顯示出可以觀察得到的上升勢頭。

5 音樂盜版不會消亡

即便有了《互聯網審查和版權條例草案》(COICA Internet Censorship and Copyright Bill),人們也還是會繼續製作和傳播盜版音樂。 反正他們已經這麼做了10多年了,也不會一時半會就停止。

但音樂人們將繼續尋找創造性的方法來利用網絡的“洩露性”,比如採用“你想付多少就付多少” 模式(pay-what-you-wish,Girl Talk和Trent Reznor 採用過),或者利用“洩露性”來製造熱門話題( 例如The National)。

這並不是說音樂人的道路上陽光普照。 他們可能不得不繼續採用多樣化的方法來獲利,比如巡演和特許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