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地標服務風潮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2010年,讓你在線上「打卡」的地標服務網站大量出現,無論是Foursquare、Gowalla、Loopt和BriteKite,或是加入打卡功能的Yelp或Facebook Places,地標服務被預期成為下一波市場風潮。不過,最新數據卻顯示,地標功能的使用度在過去數個月內大量減少,這場打卡風潮可能來得快,去得也快。
儘管龍頭網站Foursquare的累計使用者持續增加,根據compete.com的 統計,Foursquare在過去五個月的網站流量卻減少將近一半。另外,在去年七月,Foursquare的兩百萬使用者每天產生一百萬筆打卡,不過到 了年底,使用者人數雖然上升到五百萬,但每天卻只產生兩百萬筆打卡。這充分顯示Foursquare的困境:每人每日的打卡次數從0.5%下降到 0.4%,這代表它的五百萬用戶大部分都不是積極使用者。
Facebook Places的表現更不理想:相較於在Foursquare打卡能獲得額外資訊,Facebook的打卡功能就僅僅提供使用者「嘿,我在星巴克咖啡」的宣示作用,這也難怪就地標服務市場而言,Facebook遠遠落後Foursquare。
究竟為什麼地標服務無法獲得使用者青睞?
- 專為特定城市設計的產品:就紐約這種大小的城市而言,當朋友在十個街口以外打卡,而你也能輕易的到達該地點,這的確很棒。不過,就洛杉磯這種都會區過於分散的大城市而言,打卡服務很難受到歡迎。
- 只是新潮的遊戲:對於許多人而言,打卡只是項新潮的遊戲,兩周過後遊戲的生命周期就可能告終。
- 需要用打卡留下紀念的機會少:打卡的其中一項功能是為旅程留下紀念,不過,除非使用者是經常旅行的人,否則地標功能派上用場的機會是少之用少。
- 只有少數人需要利用地標功能來做個人宣傳:對於部落客、社群媒體專家或科技公司主管而言,地標服務的確是個人宣傳的利器。不過,一般使用者不但不想要打卡、更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需要打卡,事實上,向全世界廣播自己所在地點的這項念頭嚇壞不少人。
出自ReadWriteWeb
出自數位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