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國外媒體報導,知識交換服務droppn的聯合創始人麥克·弗斯特斯(Mike Vosters)在知名科技博客讀寫網(ReadWriteWeb)撰文介紹“社會化媒體經濟學”:一種社會科學 ,分析在社交站點中出現的內容生產、分配和消費。 以下為全文摘要:
社會化媒體經濟學將社交網站看作是世界經濟中的國家,每個帖子相當於一件商品或一個服務,分享相當於交易或分配,點擊/查看帖子相當於購買或消費這個帖子。
用這個邏輯,你可以套用現代經濟增長函數:Y(f) = L, K, HC, T
在這個方程中,Y是GDP或經濟總量,L是勞動力(labor),K是資本(capital),HC是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T是技術(technology)。 總之,這些因素決定了一個經濟的價值。
社會化媒體經濟的歷史
在《認知過剩》(Cognitive Surplus)一書中,克萊·夏克( Clay Shirky)談到了“閒暇時間的革命”,這是指人們消磨閒暇時間的習慣已經從不動腦筋看電視轉變成了在網絡上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這種情況發生時,生產力就直線上升了。 人們不是坐在那裡消費,而是開始寫博客和創作其他內容,比如維基百科(相當於商品和服務)。 簡而言之,他們加入了社交網絡(社會化媒體經濟的勞動力)。
當這種勞動力發展起來,投資者開始投資於致力於利用這種需求的初創公司。 有了這些資本,開發社區就能夠學習(增加人力資本)並建立新的技術,使人們可以更快更方便地分享內容。 這些先驅者沒有能保持住盈利狀態,引發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並最終引發整個社會化媒體經濟的衰退。
雖然這些公司沒有能倖存下來,它們的創新技術卻在MySpace、Facebook、Twitter和現在的所有其他社會化媒體網站中上升至高點。
供給vs.需求
當社會化媒體經濟四個組成部分L、K、 HC 和T都很充足時,帖子(經濟產出)就創下了歷史新高,每週僅在Facebook上就有50億篇帖子產生。 而這就是問題所在。 社交網絡側重在了內容生產,而不是內容消費上。
無論你使用何種界面,你都會發現你通常停留在網頁的中上部。 當人們這樣做的時候,內容的供給就大於了需求,讓市場失去平衡。 在經濟學中,當供給大於需求時,產品的價格會下跌。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2/3的Twitter消息被忽視了,為什麼為社會化媒體公司確定一個盈利的商業模式是如此困難。
社交初創公司如何才能獲得成功
社交初創公司應該把重點放在增加內容消費(需求)而不是生產上。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有兩個選擇。
1 尋找方法來減少分享內容的障礙,以改善內容的分發和覆蓋面。 隨著覆蓋面增加,內容消費量也會增加,從而恢復了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平衡。 採取這個戰略時,公司的商業模式就類似於印刷出版物,即根據流通量來收費——在網絡上術語稱為CPM(每千人瀏覽頁面的費用)。
2 尋找方法來降低發現的成本,讓用戶主動在平台內搜索內容,正如他們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內容一樣。 這一戰略也可以恢復供給和需求之間平衡,並且公司可以採用付費搜索的商業模式。
社會化媒體沒有打破經濟規律,所有的基本經濟規律在社會化媒體經濟中仍然適用,這是社交初創公司需要注意的問題。
